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号:洪言微语(ID:hongyanweiyu)
作者:薛洪言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对商业银行而言,挑战从未像今天这么普遍。外有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黑天鹅事件频发、保守主义抬头、贸易增速下滑,内有经济增速趋缓、金融脱媒加速、利率市场化来临以及互联网金融跨业竞争。
多年前,马云曾放言“银行若不改变,我们便改变银行”,对银行不曾有大的触动。如今,面对内外夹击的挑战,“傲慢”的银行业终于愿意承认,金融科技创新正在加速重构银行经营发展模式和市场竞争格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依靠金融科技快速崛起为榜样,银行业也在大力探索如何运用金融科技突破资产驱动的线性增长模式的制约。
在固有印象标签下,银行业似乎总是传统和顽固的代名词,那么,步履蹒跚的大象是否学会了跳舞呢?
银行业互联网化转型来势汹汹2014年以来,银行业的互联网化转型频频登上新闻头条,如银行系宝宝理财、直销银行部、银行系P2P、手机PAY、网盟(网络金融联盟,由12家股份制银行发起)、扫码付、民营银行、金融科技实验室等等,涉及面挺广,花样也多。不过若进行系统性梳理会发现,银行业互联网化的主流打法基本上集中在下述三板斧上。
第一斧:渠道整合与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若不能与线上协同发展,线下渠道便无前途可言。银行的渠道转型喊了很多年,基本为“手机银行升级、网点智能化转型”,通过线上线下的协同,做到“一点接入、全程响应”,打造一致的用户体验。
线上,把手机银行打造为移动金融服务综合门户,一方面通过流程优化,推动更多的业务线上化办理;另一方面,进行界面大改版,更趋近互金平台,操作更便捷,一改过去刻板拘谨的使用观感。同时,产品运营意识有了从0到1的突破,也开始将支付、理财、消费贷款、转账等高频功能放在首屏突出位置(参见图1),甚至有一些银行在电子渠道推出智能机器人,针对标准化问题与客户智能互动。
线下,则注重网点的智能化和轻型化改造,提升效率,释放人力,并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业务,推动网点从“交易型”向“营销型”转变。比如,加大智能柜台和智能机具投放,推进网点流程标准化建设,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可以释放出更多的人力用于客户营销和服务。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业务量潜力分别打造旗舰网点、综合网点和轻型网点等,在特定区域,还会建设部分特色网点,如在高校附近建设特色图书网点等,充分发掘线下渠道的潜力。
业务从人力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型,首先要把分散的数据聚集在一起,便是要夯实账户基础。
从实践来看,一般是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对于本行客户,通过整合内部各类业务账户体系,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同时,随着银行三类账户政策的实施,Ⅱ类户可通过简单绑定本行或他行银行卡开户,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账户开立过程如出一辙,银行业务拓展不再受制于本行客户规模,获客壁垒消除,银行业开始陆续上线开放式账户系统,接受其他银行用户的注册,为非本行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之后,便是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与银行传统业务的融合,让信息创造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商业银行也是围绕精准营销和风险防控两个角度来布局金融科技应用,建立智能营销模型和大数据风控模型。还有些银行专门成立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与生物识别等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有的银行则上线了基于金融科技的智能投顾产品。
第三斧:以消费金融和支付实现业务端的突破渠道整合和账户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业务层面的突破,银行普遍选择了消费金融和支付两项业务。
消费金融贷款额度小,信息对称,更适合标准化的信贷服务,成为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建立风险控制模型、实现线上自助操作、业务自动处理、风险精准监控的最佳练兵场。
在消费金融上,一般有两个抓手:一是深挖信用卡场景,主打购车、账单、留学、教育、家装及循环透支和取现等业务,这对商业银行来讲是看家本领;二是推出主打消费的现金贷产品,借助低资金成本优势,以超低的利率切入市场,具有很强的市场震慑力(参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