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海龙 > 正文
互联网+交通,做自己做擅长做的事
2015-07-14 14:56:02 来源:智慧交通杂志 评论: 点击:
作者:董海龙 张明远
最近一段时间,约租车、专车等词汇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东风陡然勃兴,不断冲击传统的客运出租汽车市场,各种言论也是沸沸扬扬,褒贬皆有之。有言论称:"互联网公司们的棋局在2014年下了一整年,上半年砸钱教育全国人民使用打车软件,下半年强势占领约租车市场。"仔细琢磨,的确有些耐人寻味。不过,在新的一年,约租车的迷雾似乎正慢慢拨开:
1月上旬,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消息,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投放约租出租车,不同于巡游出租车,约租出租车需要电话或者网络预订。约租出租车的投放方式预估有两种:一是从现有的6.6万辆出租车的指标中划出;二是另增加数量。具体采取何种措施尚未确定,同时如何定价也需进一步研究。
1月8日,广州市交委正式宣布:将各类互联网"专车"归为"私租车",并指出其涉嫌非法营运。随后又发布消息:广州将在国内率先推行约租车服务试点,并欢迎社会互联网平台企业积极参与。据称,广州将会投放首批 "约租车" 2950辆,这些车辆必须经过政府许可才会与市民正式见面。广州市交委主任陈小钢称:"约租车"春节后将公测,具体可能会在2月中旬启动试运营内部测试,最终的公测拟定在3月1日到15日。
武汉市交委也有消息传出,由于现有的民间专车服务存在安全性较低、运营不规范等弊端,在2015年上半年,武汉将成立官方约租车公司,在全市推广特斯拉等高端电动汽车的租车服务,首批投入约120辆。目前,交委正筹备成立专业化的约租车公司,引入软件预约平台,同时对驾驶员进行培训。
上海市交委则表示,"互联网发展租赁车我们很支持,但不能把一些没有营运资格的'黑车'也容纳进来。"另外,济南等其它地方也有约租车消息传出。从总的形势来看,目前主要将"约租车"分为两大类:即官方约租车和"私租车",其中,私租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黑车"。约租车、专车、私租车、黑车,到底源起何处?它们之间关系如何?利益各方态度为何迥然不同?我们一起回顾探讨。
传统的客运出租车市场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出租、的士。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黑车,它们大多是利用私家车进行非法营运,无需申请无需挂靠无需缴纳任何税费,不提供任何收费凭据,一旦发生事故,法律责任很难追究。另外,黑车司机良莠不齐,无监管的黑车司机,对于乘客自身就是一种威胁,人身、财产甚至是生命安全所面临的危险远大于出租汽车。但之所以大量存在,一是因为出租汽车市场受管制,某些区域无法覆盖,使得黑车有生存的空间;二是因为非法营运所带来的非法利益巨大,这是黑车司机愿意冒着违法的风险依然进行运营的动力所在。
那么专车和约租车服务呢?我们知道,专车和约租车其实本质上相差不多,都是为了提供一个有别于传统出租车服务的中高端出行服务,在某一段时间内,车辆只为服务预订者服务,车辆更为舒适,路线更为直接,同时,价格也要高出出租车一截。不同的是,专车是移动互联网公司与汽车租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甚至吸纳黑车司机,提供运营服务,是一个典型的众筹、松散型服务体系,在现有的交通法律法规当中,这样的服务是非法的;而约租车是由管理者批准,由具备法人地位的公司组织运营,并缴纳税费,提供安全责任保障,同时,至少在运营服务流程上,很大程度的借鉴了移动互联网。但显而易见,约租车和出租车一样,没有"专车"、黑车自由灵活,而且覆盖区域肯定也不如后者。
2014年下半年,两家打车软件公司连同其它互联网企业,相继推出"专车"等类似约租车服务,试图利用通过烧钱积累到的庞大用户群体,以及募集到富余资金,继续抢占公共出行市场这块大蛋糕,原本波澜不惊的出租、租赁车辆市场一下子风云变幻。
出租车司机最先"急眼",因为这是赤裸裸的抢饭碗。本来传统出租车行业管制体制下高额的"份子钱"就使出租车司机压力山大:有司机称"每天工作的前8小时都是再为出租车公司打工,之后加班赚的钱才是自己的日工资"。于是,后面的"减份子钱"、"罢工"之类的非理性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接着传统出租车公司也不乐意了。司机不交份子钱,那出租车固有的利益集团格局将被冲击、破坏。一个涉及民生的传统行业面临市场倒逼,习惯了用行政命令搞定一切的管理单位大多习惯用一刀切的手段来禁止一切专车运营,然而越禁止,越反弹,只有少数一些城市的管理单位,顺时而动,自行推出类似"专车"的约租车服务。于是便有了前文各地政府机关部门所阐述的立场、看法,包括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