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8年,“互联网+政务服务”怎么干? (2018-04-09 09:46:37)
序: 2016年,国家开始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 并先后在国发〔2016〕55号文、国办函〔2016〕108号函中提及并强调2017及2020这两个时间点的阶段性建设目标。由此,2018年作为第二阶段的开局之年,“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工作布局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实际建设痛点以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最新内容,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总结分析,重点剖析2018,“互联网+政务服务”怎么干。
一、 成果回顾,直面问题
早在2017年2月,国办就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政务服务体系普查的通知》(国办函〔2017〕17号),这篇文件主要是要求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统一要求上报建设情况的。近2017年末,国家开始集中性验收成果。
10月6号,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检查情况的通报》(国办函〔2017〕115号),这次检查,主要针对的是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也就是线上,得出的问题是:办事入口不统一、政务信息不共享、事项上网不同步、平台功能不完善、服务信息不准确。
到11月23号,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发布《全国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普查报告》,这份报告就是对国办函〔2017〕17号文普查结果的分析,覆盖线上线下,信息量大,内容较全面,而这份报告突出强调的建设成果是:形成了网点覆盖全国的政务服务体系,部分地方初步建成省市县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有力推动了“放管服”改革,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权责清单制度、“多证合一”等改革措施落地见效。这份报告同时流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线下大厅仍然是老百姓办事的主要渠道,线下大厅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有效支撑。
由此来看,国家设定的2017年的阶段性目标——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基本达成。但从报告展现的数据来看,平台的建成并不意味着网上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真正实现。这就引申出下一阶段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理顺体制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提升服务效果。
以上,是国家政策对“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现状的总结和问题分析。在我们的实际建设经验中,根据客户的反馈,可以得出:平台建设工作基本已完成,现在存在的痛点(关注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体制机制层面:“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在县(区)一级的推广应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窗口部门的推广应用;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人员考核细则。业务层面:一窗式建设、不动产登记、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线上线下一体化。当然,业务层面的背后原因主要就是信息资源共享难,部门之间协调配合难。这与国家政策文件中反映出的问题是完全一致的。